近来,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媒体用语)或曰“减除额”(专业术语)的评论,再次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门。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年以来屡次宣布定见,现在现已“形似”无话可说。尤其是有专家提出8000元起征点的主张后,更是乐得坐收渔利。可是,在个税调整的前史过程中,有几个效应和数字很值得玩味。
一是“证明”的滞后效应。2005年全国人大“证明”时,2000元成为“会议强音”,成果“就弱不就强”或曰“就低不就高”,取了1600元;2007年全国人大再次评论,以为“个税起征点能够调高到3000元”,成果仍是 “就低不就高”,取了2000元;今次再评论,尽管网上很热烈,5000元、8000元、10000元革新大众热情高涨,但现在有关部分现已放出风来:不超越3000元,更令人懊丧的说法是2500元。从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个规则,简直每次“证明”都不是为本次调整而为,却是为下一次作预备的。
二是“修法”的“烦人”效应。2007年人大审议时,就有个颇有先见之明的说法:“实际上,此次修正只管一年”。现在看来不幸言中。所以,在2008年的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对个税“减除额”频频调整而经常修法感到“不耐烦”,主张将此项工作“授权”国务院算了,后来则不知下文。可是,本次评论,给人的感觉是政府有关部分好像已得到“授权”,至少笔者没看到人大方面宣布任何定见。
在某说话节目中,财税专家孙纲直指在个人所得税减除额2000元“杠杠”之上的交税人群“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有些吃惊。所以从《2007年劳作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核算公报》中取两个数据:其一,“乡镇单位工作人员”,12024万人;其二,2007年“全年全国乡镇单位在岗员工均匀薪资为24932元”。
将第二个数据核算除以12(个月),月均匀为2078元,这个均匀数十分挨近上述“个人所得税减除额2000元”的“杠杠”。曾以前些年我国的人均收入线为“杠杠”,核算出“杠上”的人群为1/4,“杠下”的为3/4。假如也以这个份额来计算,在120240000个“乡镇单位工作人员”中,“杠上”的是30060000人,用这一个数字除以2007年年底的总人口数1321290000人,可不便是2.28%,这与孙纲所说根本符合。当然,或许这仅仅一个偶然。但想来也不无道理,即:“乡镇单位在岗员工”集体是“有所得”并且是税务部分“逮得着”的。
据国家核算局供给的数字,2007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完结3186亿元,其间薪酬薪水个人所得税1749亿元。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个人所得税减除额2000元之杠上的交税人群”(30060000人)年人均交纳个人所得税10599元,月均883元;年人均交纳工薪所得税5818元,月均485元。这个比重高仍是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