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产医疗设施在市场占有率上节节攀升时,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将成为真正的胜负手。
近日,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30300.BJ)宣布,两项重要发明专利取得授权,分别是“一种动态环境下的超导磁体线圈结构”和“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用发射线圈的结构”。
这两项技术突破,直指MRI设备的核心技术壁垒。在全球医疗设施供应链重构的当下,辰光医疗的专利布局显得格外关键。
作为国内MRI核心零部件领域领军企业,在高端医疗设施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辰光医疗的技术突破构筑起坚实的竞争壁垒,为行业发展注入新质动力。
超导磁体与发射线圈,堪称MRI(磁共振)设备的心脏与“神经中枢”。前者决定磁场强度与稳定性,后者负责信号采集与图像重建。两者性能的微小差异,都会在最终成像质量上被无限放大,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成像质量、设备稳定性和临床应用范围。
辰光医疗此次的技术突破,恰好击中了这两个核心痛点。此次获得的两项发明专利,分别从磁场稳定性与信号采集效率两大关键维度实现突破,填补国内高端MRI核心部件领域多项空白。
破解磁场稳定性难题。“一种动态环境下的超导磁体线圈结构”专利,针对高场强MRI系统的致命弱点之一,解决高场强磁场易受温度波动、机械振动干扰的行业痛点。
传统超导磁体运行中,液氦制冷系统的微小温差或设备振动,都可能会引起磁场均匀性下降,进而影响图像分辨率。在3.0T及以上的高场强设备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辰光医疗的创新结构,通过优化线圈绕组排列,嵌入微型传感器与反馈调节模块,实现磁场变化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补偿。这不仅明显降低了伪影产生概率,更延长了超导磁体的维护周期,降低对运行环境的严苛要求,为MRI设备向基层医院普及创造条件。
更重要的突破,在于减少对液氦的依赖。国际巨头GE、西门子的动态磁体仍需依赖液氦持续冷却,而辰光医疗通过结构优化,采用创新的传导冷却技术,内部可实现完全无液氦运行,且无需内含高压容器。
这一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动态超导磁体技术空白,还让国产超导磁体在移动医疗、应急救援等新兴场景中具备了商业化基础。
信号采集效率同步提升。“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用发射线圈的结构”专利,则聚焦于信号采集的精准性。
发射线圈是射频信号发射与接收的核心部件,其设计对图像信噪比与扫描速度有着直接影响。传统发射线圈常出现信号覆盖不均匀、边缘区域成像模糊等问题,在四肢关节、腹部等复杂部位成像时表现尤为明显。
辰光医疗采用多通道阵列设计,优化线圈单元几何形状与排布密度,实现了射频场的均匀分布。同时,引入抗干扰屏蔽技术,大大降低了电磁噪声对信号的干扰,明显提升了图像质量和扫描效率。
这种技术创新的背后,是对临床需求的深度洞察与挖掘。辰光医疗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机制,持续收集一线医护人员的使用反馈,将临床痛点转化为研发课题,形成临床需求-研发技术-产品迭代的闭环模式,确保技术创新的实用性与前瞻性,推动专利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价值。
公司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医疗设施行业整体承压,公司仍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财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辰光医疗营收同比下降17.15%至4735.27万元。然而,公司研发费用逆势增长34.47%至1548.59万元,占营收比例高达32.7%。这一投入强度远超行业中等水准,彰显出以研发促发展的战略定力。
报告期内,辰光医疗在磁共振系统集成技术、7.0T与多核高端射频线T超导磁体等研发项目上均取得阶段性突破,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产品,形成“研发投入-技术突破-产品升级”的良性循环。
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员工超500人,研发人员占比逾30%,组建起涵盖磁共振物理、超导材料、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团队。这支队伍兼具深厚技术积累与丰富行业经验,在超导磁体设计、射频线圈优化等关键领域储备多项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辰光医疗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攻关突破前沿技术,为持续创新注入外部智力资源。
辰光医疗在巩固MRI核心部件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产品线以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其7.0TMRI系统协助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完成脑科学成像研究,2025年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6年通过国家药监局三类认证,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商业化超高场MRI系统。
另外,磁拉单晶设备为半导体行业提供大尺寸单晶硅制备方案,已获中环股份等客户订单,切入半导体高端装备赛道。
还有,在2025年上半年,DR设备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启动市场推广,CT设备完成样机生产进入注册审核,标志其向多品类医学影像设备延伸。
截至2025年上半年,辰光医疗累计获得90项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55项、外观专利7项、美国专利1项、欧盟专利1项,已取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申请审核中的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7项、外观专利1项和PCT专利6项。
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需通过市场检验。凭借领先技术实力与可靠产品质量,辰光医疗已与国内外主流MRI系统集成商建立稳定合作,核心部件产品获得广泛认可。
作为飞利浦等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战略供应商,辰光医疗产品已通过严苛质量认证,满足跨国企业对核心零部件的高标准需求。这种合作不仅印证公司技术实力,更推动产品品质衡量准则持续提升。
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至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多项国际权威认证,在全球市场树立“中国智造”形象。
国内市场方面,辰光医疗与万东医疗、朗润医疗、贝斯达等主流系统商深度合作,核心部件大范围的应用于1.5T、3.0T等中高端MRI设备。
随着此次两项发明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公司商品市场竞争力将逐渐增强,有望在国内MRI设备升级换代浪潮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当前,国内医疗机构对高端MRI设备需求日渐增长,核心部件国产化将助力降低设备成本,推动高端设备向基层医院普及,为辰光医疗打开广阔市场空间。
尽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但辰光医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增长97.12%,反映出市场调整期内,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现金流改善。
这一变化部分源于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占比提升,其中采用创新技术的核心部件贡献重要收入。随着两项专利技术产业化推进,辰光医疗产品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业绩增长注入新动力。
全球超导MRI市场长期由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合称“GPS”)三大国际企业主导。据行业数据,2015至2024年,我国MRI设备市场规模从104亿元增长至1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3%。
2024年,全球MRI设备超导磁体行业CR4达到88.1%,而在中国MRI设备市场中,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GE医疗、飞利浦四大品牌所占的市场占有率(CR4)仍保持在80%以上。
我国MRI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已提升至约35%,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状况,仍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约国产医疗设施企业的发展。
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超高场强MRI设备可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在神经系统成像、肿瘤早期诊断等领域具有非常明显应用价值,已成为MRI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
当前,辰光医疗正围绕“高场强、高精度、高效率”的方向,推进7.0T等超高场强MRI核心部件的研发工作。
随着两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推进,辰光医疗产品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多核高端射频探测器、磁拉单晶超导磁体等前沿领域的持续投入,未来有望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在全球医疗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核心技术突破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辰光医疗通过专利布局构建的技术壁垒,不仅巩固了自身竞争优势,更助力国产超导磁体技术向全球第四极迈进。
1.“颐通社”致力于提供准确、完整、有效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颐通社”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2.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和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和法规为准。
3.颐通社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颐通社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