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成都一场中日韩中小企业盛会现场气氛热烈。场内,中日韩三国的企业们互换名片、深入交流,场外,“成都造”数字文创、精密制造等产品颇受关注。这场以“畅链互通 惠贸共赢”为主题的大会,通过一场场精准的洽谈和考察,让合作意向在面对面交流中落地生根,更为区域经贸合作注入实在活力。
会场,吸引近千名中日韩经贸促进机构和相关企业、专家学者、产业园区代表,大家围绕跨境贸易、产业协作、技术创新等议题深入交流,大会促成120余组公司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洽谈;现场,“成都腾飞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玲珑城·光影游戏剧场”等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新能源、数字文创重点领域,总金额达6亿元。
在全体大会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与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解读投资政策,提供精准的出海“导航图”;成都市投促局与市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中心重点推介成都投资环境及出海支持服务,青羊区投促局对区投资环境进行推介,共同为中日韩企业搭建“双向奔赴”的合作桥梁。
“我们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推动中日韩中小企业在经贸投资、科学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务实合作。”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苏非说。
在苏非看来,得益于近年来在对外开放上持续发力,成都慢慢的变多的企业活跃在国际市场,如创新科技、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了让企业和日韩市场间的链路更畅通,我们特别设置了一对一的精准交流环节,正是希望不仅仅是链接资源,更要结出更多‘果’。”
一个趋势,近年来更多的企业把关注点放在了西南,放在了成都,既因为这里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也因为其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因为其辐射的中西部巨大市场。当然,成都一样有不少企业通过经贸交流,在日韩市场找到了机会,成都国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正军正是其中之一。
成都国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玻璃釉电位器、线绕电位器、线绕电阻器等产品研制、生产的厂家。“近两年,韩国市场在公司订单量每年以15%在递增,客户询盘量大幅度的增加。”周正军认为,这其中关键是,企业掌握自主技术,在市场上更存在竞争力,“我们期待,通过多样地形式和渠道,利用更多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平台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量。”
从成都的中韩创新创业园、到住友商事、伊藤洋华堂……能让日韩企业用脚投票的,还在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
对于合作,四川省贸促会二级巡视员、四川国际商会秘书长杨世波提到了亮点建议,“聚焦新兴起的产业,大家可在氢能源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文创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并且要持续搭建更多经贸促进平台、政企对话平台和工商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常态化的互动协作工作机制,为公司可以提供更精准的伙伴配对、更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更优质的商务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采用“1+N”IP模式,即1个全体大会+7个分会场,多维度、全场景打造中小企业经贸交流平台。7场平行分会场围绕“企业出海策略”“生物医药”“数字文创”“专精特新”“职业教育”“智能家居”“数字科技”议题展开,几乎涵盖了成都优势产业和未来布局的所有关键领域,为产业融通创新对接与国际经贸合作创新构建筑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家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姜平关于“十五五”中国改革发展走向与机遇把握的主旨演讲,为企业家们提供了宏观层面的决策参考。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晟安首次发布《中国西部地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情况研究》。日本双日集团总经理有贺谦一,韩国大邱广域市成都代表处首席代表郑载明,新潮传媒集团创始人张继学分享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提供可复制的增长路径,为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提供多元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精准设置了2000平方米的“中日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数字文创、商贸物流、公共服务六大领域100余家企业的创新产品实现了“展示即对接”。
同时,中日韩(成都)中小企业经贸交流会已举办三届,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已连续举办十一届,而这次合并举办,意在共同整合优质资源、联动政企协三方,搭建起跨区域、跨国别的深度合作桥梁,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今年日韩企业中,有很多是老朋友。”成都国际商会秘书长王欧介绍到,企业的积极性,反映出是成都在区域合作中的吸引力慢慢地加强。根据王欧介绍,今年以来,成都国际商会已组织25个批次、累计300多家企业出海,签约金额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我们带企业到韩国首尔食品酒店用品展和大邱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相关展览,两次‘出差’,成都的企业现场分别达成意向订单2000多万、3000多万元,签单金额相比去年翻番。”



